華電集團國際部主任:境外投資的“癢”與“痛”
2017-06-16 11:30:23
摘要:境外投資,在“新常態”中的當下,無疑已是熱點中的熱點。但境外投資的“癢”與“痛”,又有多少人體會真切?
境外投資,在“新常態”中的當下,無疑已是熱點中的熱點。但境外投資的“癢”與“痛”,又有多少人體會真切?
筆者作為局中人,談談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關于“癢”
國內企業“走出去”,既有外部的壓力,也有自身的動力。自身的動力多數來源于誘惑。機會當前、利益當前,自然心癢難忍。總體來看,“癢”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機會之“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世界之大,缺電的國家不少,缺錢的企業很多,缺技術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從缺電來看,多數國家人均裝機還在0.5千瓦以下,不僅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連民生用電都十分困難。我們跑過不少國家,有的連中國駐東道國使領館每天都會停電多次,都得自備柴油發電機應急。因此,市場空間還很大,發展機會還很多;從缺錢來看,有的企業是經營不善,有的企業是戰略轉型,需要降低負債,需要變現資產。還有的企業是想繼續做大業務,但自身實力不足,融資也有困難,需要找個有實力的伙伴一起干;從技術、管理來看,不少國家、企業也多有短板。咱們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做項目時,你會發現他們不僅是規模總量和我們差距很大,在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性價比高的裝備和成本低、效率高、技術好的建設運營管理能力正是對方急需的。
2.業績之“癢”
國際化是一桿大旗,喇喇作響。“一帶一路”更是吹響了沖鋒的號角,讓每個人都熱血沸騰。加上國內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現狀,再加上當老大、爭第一的觀念,“走出去”便真的由“要我走”變成“我要走”了,大家都義無反顧,一個猛子就扎進去了。
3.信心之“癢”
中國設備的性價比優勢、中國建設運營管理的比較優勢、中國資金能力的絕對優勢,再加上中國大企業的實力優勢,很容易讓大家信心爆棚。就像發電央企,每一家的裝機在世界上一比,連國家帶企業都算上,它們都能排上前十名。給老外們一介紹,對方都得是“洪荒少女”般的驚訝。于是大家就激動、沖動,都擔心“一萬年太久”,都恨不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關于“痛”
有癢抓癢自然是好事,但抓破皮,抓到心碎的也比比皆是。如此,“癢”便變成了“痛”。歸納起來,“痛”點大致如下:
1.業績之“痛”
一是虧損之痛。從實際情況看,早期“走出去”的單位,尤其是礦產資源類企業,由于資源儲量不準、開發條件不佳、市場行情突變,折戟沉沙的比比皆是。二是形象之痛。由于海外投資失敗、海外行為不當,造成了負面影響,承受了輿論、考核的巨大壓力。三是違規之痛。由于惡性競爭、利益輸送、管理不善,由于卷入政局紛爭,影響外交戰略等,造成違法違規,導致被問責、被處罰、被制裁。
2.觀念之“痛”
一是“老大”的觀念。要么是總想當老大,寧當雞頭,不做鳳尾,老想第一個突破,老想彎道超車;要么是總以老大自居,不遵循國際商業規則,不遵循誠信雙贏原則,以大欺小,以勢壓人。二是以華制夷的觀念。由于認識不足,便習慣于用國內眼光看海外,用國內要求管海外,用國內打法闖海外,以至于水土不服,處處碰壁。三是風險的觀念。要么是無知無畏,在業績驅動、利潤誘惑下沖動、盲動;要么是縮手縮腳,過于擔心,過于謹慎,導致風險完全消除了,但機會也徹底丟失了。
3.人才之“痛”
“走出去”工作,人才是根本,但人才恰恰又是短板。一是人才資源缺乏。有海外經歷的,熟悉海外市場的人才不多,懂技術、善管理、通語言的骨干更少,愿意經受安全、精神、環境壓力獻身海外的人才則少之又少。二是人才能力不足。參與海外業務的人才不熟悉海外業務的特點,不適應國際競爭的規則,不適應海外文化,多是邊干邊學。三是人才機制不活。既缺乏吸引國內優秀人才的手段,又缺乏使用國外高層人才的膽識,造成外面的無法進來,里面的不斷流失,惡性循環。
4.監管之“痛”
一是國外的監管。東道國政局、政策的變化會導致已有項目沉沒(如緬甸的密松水電站),大國政治、外交角逐會造成項目停頓,“中國因素”會被一些國家格外“關照”(如澳洲的電網收購)。二是國內的監管。如果方法“一刀切”、政策時松時緊、部門多頭監管,則企業不易適應。如果談妥的項目無法交割,還會有分手費損失,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信譽也會受到影響。
5.本土化之“痛”
提高本土化水平是節約成本、造福當地、和諧環境的重要途徑,但實踐難度也非同一般。一是本土化資源不足,包括“來之能戰”的當地人才資源、質優價廉的東道國設備材料都不夠,不得不階段性地從中國大量輸出。二是缺乏本土化環境。外派人員不少都不會英語,更不懂當地語言,無法溝通。規程標準、設備標識、操作手冊都是漢字環境,本土人員無法適應。三是不注意本土文化。對當地宗教禁忌、文化習俗、理念習慣不夠重視,喝酒吃肉、百無禁忌,日夜加班、蠻干偷干,遭到當地人抵制,甚至發生惡性沖突。
6.融資之“痛”
資金充足本來是中資企業“走出去”的優勢,但融資成本高、擔保條件嚴,又成了許多企業的難愈之痛。一是融資成本高。不低的融資利率,加上名目繁多的前端費、安排費、雜費等,讓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遠高于歐美國家的競爭對手。二是擔保要求嚴。銀行為了自身避險,除了要求項目指標優良、風險防控嚴密、建管隊伍專業、國別環境友好外,還會增加項目完工擔保、集團(母)公司擔保等要求,甚至對于有照付不議、煤電聯動機制的購電協議,有東道國政府擔保,有中信保政治保險的項目也是如此。三是有點“任性”。一些金融機構態度好、講道理,能和企業有效溝通。但也有個別機構客戶意識不足,出爾反爾,強行提高已經承諾的貸款條件,甚至在融資關閉時間即將截止時突然撤出銀團,讓企業直接面臨融資時間緊張、保函將被罰沒、項目可能泡湯的困難,給客戶造成了極大被動。
7.能力之“痛”
想干事不代表能干事,國內實力也不代表國際化能力。“走出去”企業的能力差距不僅是觀念的差距、人才的差距,還有文化的差距、經驗的差距、戰略的差距,是一種綜合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有的還根深蒂固,不是交一點學費就能解決的。
關于“爽”
當然,“走出去”除了“癢”與“痛”,也還有“爽”。而且經過初期大規模的“痛”之后,“爽”的情況越來越多了。有的掙回了錢,有的占有了市場,有的獲得了技術,有的布好了棋局,大家在轉型中“走出去”,也在“走出去”中轉型,這都是好事。
其實這也是規律,即在發展中成長,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走出去”工作本來就是個細致活,需要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提高。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對“走出去”中尚存的問題,大可不必如臨大敵,更不必因噎廢食,應客觀看待,甚至樂見其成。
如此,就這么走著吧。有人愿意“癢并難受著”,有人喜歡“痛并快樂著”,這都不一定是壞事。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但螺旋遞進終歸是趨勢。
當然,對央企估計政府還得管著。但如何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這既是水平問題,更是觀念問題,值得深思。
另外,從2016年境外直接投資情況看,地方企業的投資占比已達87%,這些尚未吃過大虧的地方企業干勁足、膽子大、監管也遠不如央企,2-3年以后,會不會爆出一個個新的“炸彈”?說實話,令人擔憂。
(作者簡介:傅維雄,教授級高工、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國際業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