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免费AV片在线观看,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视频,亚洲AV电影一区二区在线秋霞网

  >  資訊 > “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專家:你可別扯了
“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專家:你可別扯了 2017-05-25 15:01:03

摘要:2007年,中國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鉆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實物樣品,如今10年過去了,就在同一海域,中國實現了可燃冰試采成功。

\
  最近,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占據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18日在南海宣布,我國成功在南海完成了可燃冰的試驗開采工作,并直接成為了全世界實現海域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國家。央視在隨后的新聞報道中稱:“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一時間引發如潮般好評。
  但是,僅僅一天后,這一說法卻遭到各方質疑。可燃冰的能量到底有多少,從專業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次試采成功,能源領域專家、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就此進行了解讀。
  2007年,中國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鉆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實物樣品,如今10年過去了,就在同一海域,中國實現了可燃冰試采成功。這一歷史性突破來之不易,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及參加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任務的相關單位和人員發來賀電。
  然而,在當天的央視報道中,“可燃冰”就像《變形金剛》中機器人們所爭奪的“能量塊”那般神奇:其體積雖然小,但蘊含的能量卻不可估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不僅如此,可燃冰試采成功的意義也是巨大的——“它將會是繼美國頁巖氣革命之后的、我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央視稱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
  在一片歡呼和贊譽聲中,也有不少業內專家表示該報道有“誤導”的嫌疑。昨天,我們聯系到了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劉科,就可燃冰的開發和利用等問題征求了他的看法。
  我們:央視報道中提到的“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里的話,那么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里!”,可燃冰在現實中是否能夠達到這樣的表現?
  劉科:首先,5萬公里肯定是達不到。100升可燃冰中天然氣的含量不足20kg,我們以燃燒產生的熱值來計算:按常規計算,100升可燃冰可以產生100*164升,也就是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熱值為16.4*8588(純甲烷熱值,單位為千卡/立方米,kcal/m3)=140843千卡,換算成汽油應為140843/7978(汽油熱值,單位為千卡/升,kcal/L)=17.7升。即每100升可燃冰含的能量不到18升汽油的能量。按目前小型最省油的汽油車百公里油耗5升計算(20公里每升),可以跑不到360公里,這還是按相對保守的方式計算的,實際可能比這個數字還要低。盡管如此,仍與報道中提到的5萬公里相差甚遠。
  此外,新聞中還提到的“可燃冰的能量密度比煤、石油高出近10倍”也不準確。無論是按單位重量還是按單位體積來算,可燃冰的能量高出近10倍的說法皆不準確,上面提到的計算可以看出100升可燃冰僅相當于17.7升汽油。所以,這樣的論述存在誤導的性質。
  我們:此次可燃冰試采所取得的“目前我國實現了日均穩定產氣超過一萬方(最高日產達3.5萬方),而且已經持續超過一周連續產氣”成績,究竟應該如何評價?
  劉科:就目前“日均產氣一萬方”的產量來看,應該說還處在一個實驗階段,僅可以證明可燃冰能夠開采,但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開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相較于已有的一些石油、天然氣等礦井,這個產量很小,只是試驗證明可以開采出來,證明技術上的可行性,值得祝賀;但最需要看開采的成本目前有無競爭力,這是關鍵。然而,以今天的天然氣價格,可燃冰成本沒有競爭力,只能作為儲備技術等天然氣價格上去后再開采。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勘探的可燃冰總儲量巨大,但是可開采的儲量以及可經濟性開采的儲量卻并不確定,而經濟性開采的儲量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數字。西方國家,包括美國、日本等國都發現了可燃冰,但都沒有達到經濟性開采的規模,到目前為止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我們:開采可燃冰的意義何在?是否會對我國的能源結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甚至如新聞中所說“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劉科:首先應肯定可燃冰(天然氣)的污染要比傳統的煤炭等要低,但從經濟性上考慮,開采可燃冰的成本卻要更高。可燃冰是一種存在于海底的固體天然氣水合物,是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在開采的過程中需要防止大量不溶于水的甲烷釋放到環境中,因甲烷是可燃的溫室氣體,大量釋放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天然氣氣田在有氣的地方鉆井之后就會因為壓力差自動噴出來。但是,可燃冰是種蘊藏在海底或冰山下的固體,并不能采用自噴的方式開采,而需要采用其它成本更高的方式讓天然氣從固體的可燃冰釋放出來,這需要能量的加持,因此成本較高。
  反觀其它能源,美國頁巖氣技術的革命使得開采天然氣的成本驟降,北美的天然氣價格較十幾年前下降了近80%,目前已經探明的儲量也足夠使用150年。在能源儲量充足,且其它能源成本皆降低的背景下,目前開采成本比較高的可燃冰是否應該大規模商業化開采,這本身就存在疑問。
  開采可燃冰的技術究竟會發展到什么程度,開采的成本究竟能降到多少,這些都未可知。在相對便宜的天然氣沒有用完之前,是否需要用到可燃冰?短期之內,可燃冰的經濟效益仍值得探討,決策者也需要謹慎權衡。并不是有儲量就需要開采,能源是全球化的產品,中國現階段應走“哪便宜我就用哪”的道路。把我們寶貴的資源留給子孫后代,等全球其它地方便宜的資源用完后我們再開采高成本的能源。
  可能會有人從能源安全的角度去考量,甚至表示,為了保證能源安全,可以不計成本去開發。然而,能源安全實際上應由國家綜合軍事實力來保證,不計成本的野蠻開采并不是真正的方法,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因此,不應過度解讀開采可燃冰的意義,而應全方位綜合的考量。【無所不能文丨呂浩然】
  劉科
  紐約市立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全球知名能源專家,擁有MBA學位。曾在埃克森-美孚,聯合技術公司(UTC)和GE等著名跨國公司供職多年。2010年回國后任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NationalInst.ofClean&low-carbonEnergy)副所長及CTO;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化學化工專委會主任,國家特聘專家,千人計劃專家;2015年當選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現任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