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免费AV片在线观看,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视频,亚洲AV电影一区二区在线秋霞网

  >  資訊 > 大慶創建“百年油區”之我見
大慶創建“百年油區”之我見 2017-02-09 09:41:51

摘要:大慶油田公司原油年產量跌破4000萬噸,驚動四方,議論和建議紛至沓來,其中,也夾雜著“資源枯竭論”的聲音。

\
  大慶油田公司(下稱,大慶)原油年產量跌破4000萬噸,驚動四方,議論和建議紛至沓來,其中,也夾雜著“資源枯竭論”的聲音。這場跨界討論,將使更多人了解石油上游業的特點、現狀、前景、問題與產生的原因,以及可供選擇的對策,必將為我國石油業深化改革、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作為一名老石油人,筆者很愿意“拾遺補缺”,以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想參與討論。
  1、油氣資源枯竭了嗎?
  油氣資源是發展石油業的物質基礎,沒有前者,后者就是“無米之炊”。新中國石油上游業發展歷程中遭遇過的困惑與挫折,不少與對資源前景及工作難度的誤判有關。因此,資源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要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為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基礎。
  大慶創建“百年油區”(不是“百年油田”)的基本陣地包括松遼盆地及其周緣中小盆地群。
  松遼盆地,面積26萬平方千米,由淺入深有三大套含油氣層系:
  一、坳陷型的白堊系。大慶長垣在近2000平方千米含油范圍內,累計探明“高品位(富集高產)”石油儲量近50億噸,原油年產量5000萬噸以上保持了27年。長垣四周是“低品位”油氣分布區,在近8000平方千米含油面積內,探明了30多億噸儲量,動用了18億噸,近十五年原油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000—1100萬噸,大體相當于塔里木盆地當前的原油生產水平,或者相當于大港、冀中和冀東三個油區年產量的總和,已動用儲量采出程度較低,具有較好的穩產基礎。就世界上開發歷史悠久盆地揭示的油氣分布規律來看,油氣總量中“低品位”部分通常等于或大于“高品位”部分。因此,在盆地里預期可再探明20億噸以上“低品位”石油儲量,其中約有10億噸已經是控制儲量、預測儲量,或可落實到具體的圈閉目標上。加上以往已探明未動用儲量,再建1000多萬噸產能,總產量達到2000萬噸并保持較長時間穩產是可能的。鄂爾多斯盆地長慶油田公司以30多億噸的“低品位”儲量,年產原油2500萬噸的實踐也有力佐證了這一點。
  二、斷陷型的下白堊系和侏羅系。經初步工作,己發現30多個斷陷,總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國土資源部相關報告(2015)預測松遼盆地天然氣很豐富,資源量近5萬億方,大部分就儲藏在本含油層系內。截至目前,已探明儲量近4000億方,動用4成,2015年產氣25億方。預計累計探明儲量可達到10000億方以上,具備建設年產100億方產能的資源條件。
  三、石炭二疊系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個重要的含油氣層系。在同一個大地構造單元里,西段的準噶爾盆地、三塘湖盆地正在開采石炭二疊系油氣田;中段的銀額盆地近期也在石炭二疊系獲得了工業油氣流井。位于東段的本油區,經過新一輪的地質調查證實石炭二疊系有很好的烴源巖,而且沒有“區域變質”,有不錯的含油氣前景。“區域變質”曾經是本區工作的“緊箍咒”,除掉“緊箍咒”就可打開一片勘探新領域。
  周緣的中小盆地群,多屬斷陷型盆地,共計20余個,總面積18萬平方千米,資源量約30億噸。東側的依蘭伊通盆地,為第三系斷陷盆地,面積7000余平方千米,目前有兩個小油田正在開發。其南端不遠處是遼河油區的大民屯凹陷,凹陷面積僅800平方千米,已探明3億多噸石油儲量,是典型的“小而肥”凹陷,原油年產量曾經達到300萬噸。依蘭伊通盆地石油地質條件與之近似,油氣前景不容小覷。西側的海塔盆地,是中生界斷陷盆地,其西南的二連盆地,石油地質條件相似,年產油曾達到120多萬旽,而且勘探至今仍不斷有所發現。
  半個多世紀以來,大慶油區的勘探開發工作主要集中在松遼盆地坳陷型的白堊系里,尤其是大慶長垣上,經過持續攻關,在油田開發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長垣四周的“低品位”資源,由于種種原因下功夫是不夠的。至于松遼盆地深部及東、西兩側的斷陷盆地,無論是勘探開發工作程度,還是認識水平和渤海灣等油區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此外,松遼油區的石炭二疊系以及豐富的頁巖油氣、油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工作才剛剛起步。和長垣相比,后邊這些領域更為寬廣,資源潛力大,工作難度也大。
  顯而易見,大慶油區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油氣資源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本事找到并經濟采出來。經過六十多年大規模油氣勘探開發實踐,人們認識到:油氣資源客觀存在,但是資源量、儲量和產量是技木經濟條件的函數。科技進步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它們就會增加。這個認識有我國歷次油氣資源評價、儲量評審和產量統計數據支持。
  2、怎樣創建百年油區?
  首先,要認清能源業的發展趨勢,統一認識。目前看來,大體可以2030年為節點,在這之前,我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新能源一時還代替不了化石能源。同時,為了保護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化石能源中首先要降低煤炭占比,因此,油氣在“提效”的同時還需“增量”。油公司的主業不僅不能丟,而且還應該加強。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走創建“百年油區”之路。這是實現“兩個百年”發展目標的需要,更是“振興東北”的需要,也是世界上大油氣區正在走的路。美國的阿帕拉契、二疊等油區都是開發百年以上的老油區,至今勘探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且不斷有重大發現。我國鄂爾多斯油區,開發歷史110年,而快速“增儲上產”是近二十年的事。四川油區勘探70載,氣田越找越大。渤海灣油區,鏖戰60多年,產量高峰迭起……這是因為每個大油區都是由多個互不相同的工作對象(地質體)組成,突破一個到突破另一個,往往都會經歷曲折而漫長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常常處在“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創建“百年油區”是一條長期攻堅克難的路,特別需要鍥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要發揮“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調動在本油區工作的大慶、吉林油田公司、中石化東北分公司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積極性,統籌規劃、親密合作,取長補短,共建百年油區。
  第四,要針對當前主要問題做好以下幾篇文章:
  1、大慶長垣減緩產量遞減攻堅仗。每個油田產量都會遞減,這是客觀規律。長垣的年產量從2000年至2015年,15年間下降了1400萬噸。由于采取了多項進攻性措施,遞減速度有所減緩,前十年每年下降100多萬噸,后五年每年下降50萬噸左右。今后十五年,努力提高采收率、增加動用儲量、落實大慶油田公司《三年滾動規劃》提出的“水驅控遞減、聚驅提效率、復合驅降成本”各項目標,爭取每年產量下降不超過100萬噸,長垣的年產量就可以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
  2、松遼盆地“低品位”儲量高效開發攻堅仗。開發“低品位”常規油氣儲量,其地質風險、技術難度遠低于開發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必須走出“低品位等于低效益”的認識誤區,因為儲量的真實經濟價值取決于“企業能力”。同一塊儲量、不同的油公司由于各自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的差異,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經濟評價,這正是競爭得以存在、市場能夠優化配置資源的根本原因。
  本世紀初,大慶油區有各種所有制的中小油公司44個,年產原油230多萬噸,當時油價并不高,卻仍然“有利可圖”。同期,大慶和吉林兩家油田公司曾經對探明未動用的“低品位”儲量重新進行了經濟評價,結論是:當油價在30美元/桶,內部收益率降至8%,八成左右的儲量在經濟上是值得開發的。
  基于全國當時的實踐,有人也已提出大力發展中小油公司,構建多種所有制大、中、小油公司相結合的產業鏈,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發展道路是合理、高效利用油氣的有效途徑,有六大好處:有利于“低品位”儲量開發利用;有利于拿下“久攻不克”的油區;有利于已廢棄油田“起死回生”;有利于開拓新的勘探領域;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這對2020年前實現“全面小康”更具現實意義;有利于回收“落地油”保護環境。
  為了加快和提高大慶油區“低品位”儲量的開發效率和效益,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體制改革,大力扶持各種所有制的中小油公司;建立“儲量市場”,通過流轉盤活存量提高增量;二是改進大油公司的經營管理機制,提升“低品位”儲量經濟價值;完善油公司、油田公司間利益分配比例,激勵油田公司多開發“低品位”儲量。
  3、松遼盆地開發天然氣攻堅仗。首先,通過科技攻關提高已探明儲量的動用率和采氣速度;其次,進一步增長探明儲量,累計建成年產氣能力100億方以上。
  4、以海塔、依蘭伊通為重點的周緣斷陷盆地增儲上產攻堅仗。探眀儲量5億噸,形成年產油能力500萬噸。
  上述3、4兩大領域,大慶和吉林油田公司以往實踐較少,為了提高勘探開發效率和效益,可以借鑒鄂爾多斯盆地開發蘇里格氣田的經驗,以“1+n”模式,引進在斷陷盆地長期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隊伍到本區共同作業。
  5、石炭二疊系、頁巖油氣、油頁巖油等新領域偵察仗。積極探索力爭早日突破,為今后發展準備新陣地。
  只要打好上述五個戰役,大慶油區仍將是油氣當量年產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的大油區。
  6、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將“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成互為表里的一篇文章。何謂能源安全?國際能源署(IEA)2007年下的定義是:“以合理的代價確保充足可靠的能源供應,并對環境不構成任何威脅”。當前,是大量利用國外資源的好時機,首先,國際油氣市場供大于求,其次,拫據二十多年“走出去”的經驗,國外勘探開發的技術難度總體上看比國內小。因而只要客觀條件允許,就可以盡量多用國外資源。前面關于大慶油區油氣當量年產量可以保持5000萬噸以上的討論,是基于資源潛力及工作可行性。至于每年究竟需要大慶油區生產多少油氣,這是國家審時度勢做決策的事。但是要強調一點,即使油氣對外依存度超過50%,我們仍然要堅持“國內為主、國外補充”的方針。在石油供給上我們三次被外國“卡脖子”的歷史教訓、二十多年“走出去”的經驗,充分證明國內石油資源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國內發達的石油業是主動、有效利用國外資源的基礎。因此,在充分利用境外資源的同時,一定要繼續發展國內的石油上游業。鑒于石油業“長周期”的特點,即使“低油價”時期,工作也不能斷線,可以多建少采或不釆,以備不時之需。企業要有多個增產或減產預案,根據利用境外資源的難易程度選擇實施。為了能夠“靈活應變”,國家和油公司要組織相應的技術攻關和儲備,并改進對油田公司的績效考核辦法。面對復雜的國際和周邊形勢,不“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將會犯歷史性錯誤。那種遇到困難就放棄國內跑到國外干的主張是不足取的。美國為了實現“能源獨立”,幾十年來無論是來自民主黨,還是來自共和黨的總統,都在孜孜不倦地開發本土資源,包括大量的低品位(含非常規)資源,最終改變世界能源版圖,此經驗值得汲取。
  7、國家設立“石油業發展基金”。資金來自“低油價”時期國家進口油氣節余的價款,或是“高油價”時期國家征收的“特別收益金”。基金用于引導和支持事關石油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低油價時期反哺石油上游業,支持調結構、轉方式、堅持勘探、持續發展。
  3、哪些經驗值得注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油上游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迅速縮小了科學技術、科學管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上山下海、挺進大漠”成了現實,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2億噸,天然氣年產量突破1000億方,境外的“份額油”超過1億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也有一些“美中不足”阻礙了取得更大成就:
  一、深入調查研究不夠。新上任的領導干部對石油上游業的特點、現狀和前景心中若明若暗。以對我國東部油區的前景判斷為例,世紀之交認為:“東部油區勘探已進入中后期了,有錢有隊伍無處放”;2004年又突然宣布小小的冀東南堡凹陷找到了10億噸儲量,所有人都興奮得睡不著覺。這一驚一乍,足以說明調研不深入,對前景“心中無數”。
  二、發揚技術民主不夠。眼下形形色色的“國際”會議、“高端”論壇很多,實實在在接地氣的技術研討會很少,且熱衷于“一言堂”,對不同的意見聽不進、容不下。因決策失誤造成全局被動和重大經濟損失也就難以避免。
  2000—2003年期間,中石油咨詢中心專家們對東部油區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現場調研,厘定了勘探分期標準,并依據該標準指出東部油區:“老區生產層系,如松遼盆地的白堊系目前處在勘探中期;新區和老區新層系,前者如松遼周緣的諸盆地,后者如松遼盆地的前白堊系,目前均處在勘探早期”(《石油學報》,2003,24卷第5期)。提出了“低品位”資源概念,指出“根據世界上勘探開發的一般規律,隨著工作深入,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低品位’資源在我國石油工業中的地位將日益重要,不認識這一點,在行動上必然延誤老區,尤其是東部老區的勘探工作”(《石油勘探與開發》,30(6),2003.12.)。2003年,中石油勘探技術座談會指出,“‘穩定東部’的關鍵在中石油”。拫據當時規劃,2000—2010年期間,中石化所屬東部各油田的產量“穩中略升”;而中石油屬下的東部油田總產量將明顯下降。依據調研成果,提出了“儲采平衡”設想。2005年在繼續調研過程中,又以美國阿帕拉契、密執安、伊利諾伊和我國卾爾多斯等油區的百年勘探歷程為例,建議大慶和吉林油田公司為創建“百年油區”而共同努力。十多年過去了,最令人惋惜的是在相當長的“高油價”期里,油區豐富的“低品位”資源未能得到更多探明和開發利用,給今天留下了眾多難題。
  三、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作用有所削弱。我國石油業歷經多年改革,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門的頻繁變動、權責的法律依據不明確,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相反,在一些事關全局性、長遠性、關鍵性戰略性問題上謀劃能力有所減弱。加上同樣缺乏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因而做不到“集中高效統籌全局,實實在在謀劃未來”,拿不出切實可行的石油業發展路線圖。時而“煤層氣熱”,時而“頁巖氣熱”,由于忽視了國情與發展階段的不同,過急的期望,導致規劃目標屢屢落空就是典型例子。
  四、“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主旋律唱得不夠響亮。新時期,在前所未有的發展大潮中,未能涌現一批余秋里、康世恩那樣的“殫精竭慮為石油”的領導干部,令人扼腕深思。
  上面列舉的四方面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新時期,怎樣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發揮我們的特有優勢?
  在中外石油上游業歷史中,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資源枯竭論”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冒出來。1978年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隨后連續兩年產量下降,一共減少了500多萬噸,形勢嚴峻。有人認為年產量只有降到8700萬噸,才能穩得住。然而康世恩等領導同志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建議國家對石油業實行“原油產量1億噸包干政策”,全國原油產量隨即止跌回升。勝利油田是渤海灣盆地陸上年產量最多的油區,1978年產量達到1900多萬噸后一直上不去,彼時有人說勝利油田已經到了“無整拾零階段”,只能集中精力“查三小”。然而,推行了包干政策、更替了領導干部和地質技術負責人后,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通過鍥而不舍地打進攻仗,1994年產量突破3355萬噸,之后一直保持在2700萬噸/年以上。
  美國一個半世紀的石油開發史,也多次出現過油氣“資源枯竭論”,且都是些大專家提出來的,然而實踐結果一次次粉碎了這個結論。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W.E普拉特就曾感嘆道:“人們的精神狀態可成為石油探索過程中難以克服的阻力”。美國另一位石油地質學家P.A笛克對此也深有同感,他說:“在一個老油區運用老思想很少能發現大量石油。過去,有時我們曾經認為無油可找,實際上,我們只是缺少新的思路而已。”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油氣田,也沒有相同的油氣區。勘探開發永遠走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路上。放下“故步自封”的包袱,跨過“資源枯竭論”掩飾的“無所作為“陷阱,方能到達勝利的彼岸。(《中國能源報》查全衡/作者系中石油咨詢中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