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鏈上游吃肉下游吃土,硅料價格大漲下游企業直呼吃不消
2021-11-12 10:53:04
摘要:同行業不同命,在上半年產業鏈上游價格大漲的基礎上,光伏產業的利潤環節向上游遷移。
同行業不同命,在上半年產業鏈上游價格大漲的基礎上,光伏產業的利潤環節向上游遷移。上游硅料、硅片等企業賺的盆滿缽滿,下游光伏電池、組件、電站企業的業績乏善可陳,甚至一些企業出現了虧損,行業內卷嚴重。
面對光伏上游的普遍漲價,光伏企業普遍不能接受。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近日發文呼吁適度上調新建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很多地方光伏電站成本和收益倒掛,投資商只能暫緩或取消項目建設。
9月底,隆基、晶科等企業也聯合發聲,稱在硅料價格一路飆升的情況下,很多已簽訂的組件訂單將陷入嚴重虧損,這種上下游發展的嚴重失衡,將打破原本穩定有序的產業生態鏈,嚴重危害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上下游業績冰火兩重天
隨著前三季度財報的披露完畢,光伏企業的利潤產業鏈也清晰地展露出來。硅料、硅片龍頭企業引領行業板塊,通威、合盛硅業、大全能源、新特能源(01799)等偏重上游硅料的企業業績增速迅猛。但一些下游企業則相對慘淡,愛康科技(002610)、億晶光電、協鑫集成、中利集團等光伏電池、組件供應商業績均出現了下滑。
尤其是專注于高純多晶硅的大全能源,其前三季度業績增速明顯。前三季度,大全能源實現營業收入83.05億元,同比增長177.1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73億元,同比增長799.73%。對于業績大增的原因,大全能源表示,2021年1-9月,整體光伏市場持續增長,下游需求旺盛、多晶硅料市場緊俏,多晶硅銷售單價大幅上漲,銷量有所增加,多晶硅銷售毛利大幅增加。同樣專注硅料的合盛硅業1-9月實現營業收入141.15億元,同比增長123.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0.03億元,同比增長596.08%。
主要做太陽能電池片及其組件、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等業務的中利集團業績卻大相徑庭,其三季報顯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80.36億,同比增長31.92%;實現歸母凈利潤-14.80億,虧損幅度擴大。中利集團分析,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的主要原材料硅料緊缺且價格漲幅超預期,同時海運費及其他相關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公司前期簽訂并履行的訂單利潤被壓縮。
專注于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愛康科技的業績也不容樂觀,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20.27億元,同比下降16.7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2億元,由盈轉虧,虧損同比擴大1105.97%。愛康科技分析,銅、鋁、鋼等大宗商品及硅片、電池片價格均大幅上漲,公司制造業產品原材料采購價格大幅上漲,致公司制造業產品毛利下降。
產業鏈上游對于下游企業的擠壓,是從業者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一家主要經營光伏組件、光伏電站業務的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公司光伏組件業務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二季度和三季度有些單子是平的,有些是虧的。產業鏈漲價是一個行業問題,我們必須努力,但是努力的這個效果是比較有限的。因為光伏產業鏈盈利的環節一直是在變動的,公司未來是有向上游布局的可能,但光伏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資產都是比較重的,往上游走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今年光伏產業鏈業績的分化明顯,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光伏企業的業績出現嚴重分化,在二十多年的光伏產業化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前些年出現“擁硅者為王”的時候,還是十多年前的海外光伏需求太大,多晶硅產量階段性的全球供不應求,硅料價格暴漲,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廠家也都是跟著水漲船高的進行順利傳導價格,產業鏈也沒有出現這種行業內部的結構性分化現象。但這種分化現象不會長期存在的,未來再發生的概率也很低。
下游企業直喊吃不消
今年以來,硅料、硅片等價格漲勢兇猛,這也是光伏產業鏈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11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本周國內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6.7-27.5萬元/噸,成交均價維持在27.22萬元/噸不變;單晶致密料價格區間在26.5-27.3萬元/噸,成交均價為26.99萬元/噸,周環小幅上漲0.07%,預計短期內硅料市場價格將在有限的空間內高位波動運行。
祁海珅分析,目前的硅料價格已經出現松動,降價趨勢已經形成,會很大程度的緩解行業分化現象,光伏電站的終端裝機規模得不到提升,勢必會向產業鏈上游傳導,何況明年中期左右,新投建的硅料產能會得到陸續釋放,會極大的緩解所謂的“硅料短缺”問題,硅料價格在未來幾年很難再有這么高的價格了。今年的硅料價格高點也許會成為歷史,這個階段也可以理解為光伏行業受益于雙碳目標的“激情釋放期”,長遠來看,降低成本、提高發電效率才是光伏行業永遠不變的追求。
面對光伏上游的普遍漲價,光伏企業普遍表示吃不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近日發文呼吁適度上調新建光伏電站上網電價,他表示:“今年地面光伏電站的發電成本增加了20%-25%,由于光伏發電已執行平價電價,且價格偏低,導致今年光伏電站投資回報率急劇下滑甚至虧本。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裝機不盡人意,很多地方光伏電站成本和收益倒掛,投資商只能暫緩或取消項目建設。我們呼吁價格主管部門適度上調新建光伏電站保障性收購價格,并根據成本變化適時調整。”
9月30日,隆基、晶科、天合、晶澳、東方日升五家企業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聯合呼吁》,稱在硅料價格一路飆升的情況下,很多已簽訂的組件訂單將陷入嚴重虧損。這種上下游發展的嚴重失衡,將打破原本穩定有序的產業生態鏈,嚴重危害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什么產業鏈內部嚴重失衡了呢?祁海珅分析,今年硅料的產能大約在180GW-200GW之間,是能滿足權威機構預測的150GW左右的光伏電站裝機需求,產業鏈源頭供應和終端需求沒有什么問題,供需兩頭基本平衡,也沒有出現硅料短缺現象。問題和矛盾出現在了產業鏈的中間幾個環節,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硅片產能300GW左右、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均在400GW左右;300GW的硅片產能要搶200GW的硅料,400GW電池片搶300GW的硅片,這是產業鏈內部的供需不平衡,帶來了產業鏈內部的割裂問題,內卷化現象發生了,業績分化現象也就出來了。(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