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胡宣春:通過大數據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互聯網的應用基礎
2017-08-02 17:01:10
摘要:2017年8月1-2日,第十一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能源新聞網訊 2017年8月1-2日,第十一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華為公司網絡能源產品線中國區常務副總裁胡宣春在“薄膜光伏專業論壇”上表示:大數據針對我們的新能源是非常好的一個東西,因為新能源屬于能量密度低的應用,無論是我們的大型電站,還是我們的互用,還是分布式,我們需要成千上萬的光伏板,配合到一起,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電力。
以下為胡宣春文字實錄:
胡宣春:非常感謝,我看都快12點了,大家依然這么精神飽滿。早晨,一進來我就看到了王老師,我跟王老師開玩笑,今天確實應該走到那個會場,就說薄膜在我們光伏這個產業里面的話,其實應該說它的歷史是很久的。在2011年到2016年在那幾年時間里面,薄膜在國內,相對整個市場少一點,但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到2016年的下半年,我們的薄膜市場起來了以后,我們薄膜規模開始一點點走進了老百姓,走進了千家萬戶,并且里面非常值得我們自豪的一個,通過薄膜的發電,我們讓中國的老百姓真正地認識到光伏,這個是我們理解的,我們光伏的從業者對社會做出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當然,今天上午也通過我們的秘書長,我們行業的專家也了解到了最新薄膜技術的發展,真的是日新月異。不管是規模量產,還是小批量,我覺得17%的轉化效率應該是一個細心的高度,再加上薄膜組件本身,它固有的一些優勢和特點,比如說它的柔性,它很輕,包括適用范圍,包括弱光性,這一塊是有它的獨特優勢。漢能應該是國內薄膜技術引領者,我7月份也參加了漢能舉辦的大會,非常震撼,全國有一千多個行業從業者信心激昂地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也學到了新的東西。
今天給大家帶來華為在光伏這塊產品跟技術,我們華為整個產品跟技術不分組件形態的,我們產品的晶硅類,我們的薄膜類都是可以適用的,我們主要采用的是傳統ICT的信息數字技術和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新能源,幫助新能源快速轉型,接下來我就匯報這一塊的技術跟產品。
這個是華為公司大概的情況,公司是一個全球的ICT的,我們叫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我們成立是1987年,當時在深圳,最開始是以做通訊,做交換機,是以那個開始的。但是隨著我們在30年的發展里面,我們整個公司,包括傳統,我們叫運營商,包括新的消費者和我們的用到各行業里的企業業務,應該說這三塊現在已經變成了公司的基石。我們在過去2016年,整個公司也做到了5000億以上的收入,比2015年也保持了年復合的增長,保持發展的態勢。為什么匯報這個事情呢?這個跟光伏行業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一進到這個行業,我們問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光伏行業給我提供的產品,它的要求是什么?當時這個行業跟我們說要求非常高,組件做到30年,電子設備做到20年,25年,所以我們覺得這一塊挺好,華為在這塊還是有很深的積累的,真正可以提供強壽命的,高可靠的產品。
這一塊是我們公司的三大業務之一,我簡單跟大家匯報一下,就是我們的消費者業務,我們華為有自研的芯片,對于那個芯片使用的產品就是非常多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說華為的手機,比如智能穿戴設備,包括手環,包括跟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合作的智能家居,我們全部都用到了智能芯片。新能源這個產業也是非常慶幸,有幸使用到我們公司的能源芯片,之前我們還是規模使用在大型電站,組串式的逆變器,今年又使用到互用的逆變器,現在可以做到每一塊板下面都可以搭載華為的能源芯片,這個能源芯片不僅僅能完成我們常規的通訊,還有一個很核心的功能,它可以做一個電池發電的能量管理,就是我們以前的電池片的發電,可能它的管理力度,因為芯片的引入,可能細化到以前的一百倍甚至更多。另外我們在技術方面給這個產業帶來了一個幫助。
第二塊就是傳統的運營商業務,這個也是我們的老本行了,我進華為公司15年了,頭10年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把我們的移動寬帶,我們的上網的寬帶送到了千家萬戶,現在的話我們整個通訊的技術,應該說比我當時離開運營商的時候發展得還要快。現在我們不僅僅有我們的4G,4.5G,包括馬上的5G,現在已經逐步被我們的客戶,我們最終的用戶所接受。新的通訊技術它帶來的最大的幫助是什么呢?我們在未來,不管是我們的能源,還有我們其他的,我們的設備它都可以通過海量的管道,然后接入到我們的系統里面來,接入到我們萬物互聯的物聯網的世界里面來,我們的光伏也是一樣的,因為大家知道隨著我們新能源的發展,我們的分布式光伏,我們的互用光伏會散布的非常廣,非常的多,海量的設備它需要傳送到我們的大數據系統里面來的話,它對管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慶幸的是我們在通訊這個領域,我們的積累恰恰可以用在這個里面。
第三塊就是企業業務,華為的大數據,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們在全國各個城市都給他們建了大數據,新興城市,這些不僅可以把我們的交通、醫療都可以納入進來,這個是華為公司的三塊業務,大家聽得時候,如果說不是特別注意的話,可能沒有特別聽明白,但是這里面可以聽到一點,就是我們新能源這個行業恰恰是結合了我公司的消費者、運營商和企業業務的三塊的核心技術,這也是之前我們跟行業同行交流的時候,大家說你們真是慶幸,因為你們是富二代創業,正好有一個大的平臺,把ICT做個跨界的整合。
再一個是華為的研發情況,我們每年研發也是非常大的,累計超過了3千億的研發投入,這個研發投入現在來看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我們的光伏行業要想走到國外,你沒有自己專利,你是行不通的,尤其我們的逆變器,比如我們的管理系統這些產品。
這個是我們服務的一個網絡,應該說不僅僅在中國,包括在全球,華為公司,我們進入了中國的境外使館,通過全球化服務網絡我們既可以給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同時也可以給客戶提供好的服務這么一個情況。
接下來給大家簡單匯報一下在光伏這塊的工作,我們的光伏主要是兩塊,一塊就是我們的產品,這也是華為公司的一個傳統,我們產品研發也是全球布局,不僅僅在中國,包括上海、深圳,包括我們在德國的紐倫堡,包括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都屬于我們華為產品的研發,我們會把功能模塊部署在最適合它的因素,也通過這種方式保證我們技術始終是跟全球最先進的技術保持同步,保持領先。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我們在設備的出貨量這塊,無論2015年,2016年我們都是第一名,這也是我們中國光伏發展的一個驕傲和自豪,因為我們確實做到了,我們不僅僅在國內規模出貨,而且我們在全球都有一個很好的使用。
這是我們在光伏行業的具體的產品和方案,應該說我們的電站系統,因為有了我們的,我們叫智能光伏控制器,所以我們把這個系統做得極度簡單,簡單到光板出來接到光伏控制器以后直接到變壓器,送到電網,整個電力源這塊非常的簡單,但是在這個簡單的背后有一個很復雜的智能化的管理,我們通過逆變器里面植入我們華為的能源芯片,我們把整個光伏廠區變成一個可以時刻采集數據的一個物聯網的基礎。我通過能源芯片不僅僅可以采集到逆變器的狀態,而且我可以采集到我的光伏板,采集到我的變壓器,采集到我的跟蹤支架等等這些設備的狀態,這些設備的采集狀態采集到以后,通過我們的通訊技術送到我們云后臺,進行智能化的管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打造了新能源產業的生態,這個生態確確實實不僅僅帶來管理的便利性,而且對我們電站的發電收益也提高得非常明顯。
再一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智能光伏控制器,大家可以看到,實際上它已經遠遠脫離了原來我們所謂的逆變的功能,把光伏板的直流電、交流電,通過能源芯片,它可以做到數據的傳感,包括逆變器周圍的部件都可以收集、采集上來,另外做到最大的智能控制,智能傳感,智能控制,它的核心和基礎就是兩個東西,一個就是智能芯片,另外就是我們自己的軟件,華為測試或者A平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在電站里面就部署了成千上萬的一個大腦,這個大腦就可以把我們電站真正做到智能化。這個是在電站里面用的另外一個技術,就是無線通訊技術和電流轉波技術(音),可能大家感受不是特別深,因為這個技術在我們的西部大型的地面電站用得非常普遍。
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前年在山西大同做采煤沉陷區的領跑者,當時由于采煤的沉陷,所以部分使用傳統的有線通訊比如光纖,現場會裸露,不能用25年,更嚴重可能還會被扯斷,扯斷以后你還不知道在哪里斷的,我們引用無線通訊的話,它非常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只要在一個點布一個基站,每一個下面那個地方有一個發射器,接受和發射的設備,就完成了廠區的無線覆蓋,就非常好地避免了有線線漫山遍野地布局。
第三個就是我們說的大數據,應該說這個大數據針對我們的新能源是非常好的一個東西,因為新能源屬于能量密度低的應用,無論是我們的大型電站,還是我們的互用,還是分布式,我們需要成千上萬的光伏板,配合到一起,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電力,這25年使用中是需要智能化的分析和管理的,所以我們把大數據引用到新能源里面,通過它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互聯網的應用基礎。
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針對光伏組件的功能,就我們叫的IV組串診斷,晶硅的組件,無論是安裝還是應用過程中,我們基本上能做到80%的組件診斷,比如說常見二級管短路那些故障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系統做診斷,目的就是想給它治病,治完病以后可以繼續高效發電。除了我們智能診斷之外,還有一塊就是我們的一體化融合,我們結合光伏電站使用的場景,我們會跟電站周圍的設備做一個一體化的融合。通過光伏電站的供電系統、通訊系統、控制系統,可以解決其他設備的供電、通訊、控制的問題。最后總結下來我們通過華為公司的大平臺,通過引用我們的智能芯片、無線傳輸和我們大數據控制管理技術,我們把傳統的光伏電站打造一個全智能化的電站,并且通過電站周圍的設備融合,構建一個智能化的生態,通過這個智能化的生態真正做到收益更高,供電成本更低,運維更簡單,我們也是希望通過我們技術真正幫助這個行業快速成長和發展。當然,在這個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一定會涌現出很多新的問題,我們也希望跟同行一起攜手解決,為這個行業貢獻微薄的力量,這個就是我匯報的內容,謝謝大家!(能源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