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設新能源汽車研究院,這家中國公司想干什么
2015-08-24 17:34:21
摘要:通過合力共贏的方式,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完成充電樁建設7000余個,其中包含1600余個公共充電設施,為新能源車主的用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所謂好事成雙,就是如此。
8月21日,鄭剛赴美國參加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首個海外研究中心——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儀式。
此前一天,這位北汽新能源總經理剛剛參加完距離青島市區大概120公里車程的北汽新能源萊西基地總裝車間竣工暨首批純電動汽車交付儀式。
在硅谷,鄭剛自豪表示,這是北汽新能源全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里程碑,為其成為中國甚至國際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者,提供了重要技術、人才資源支持。
在萊西,盡管廠房里新鮮的油漆味還沒有散發殆盡,工廠外施工翻出的土壤還沒來得及平整,但人們臉上的喜悅隱藏不住。
北汽新能源于2013年12月跟萊西簽訂合作協議,在此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一二期總投資約50億元,力爭2020年達到年產能20萬輛。
其中一期完成總裝、涂裝及焊裝三大工藝的車間建設、設備采購、安裝調試,并形成5萬輛生產能力(截至今年年底)。二期工程擬增加沖壓工藝,形成完整的汽車生產四大工藝,產能將達每年15萬輛。
今年計劃投產的兩款產品分別為E150EV和威旺307EV兩款車型。它們是北汽新能源最成熟且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兩款產品,E150EV將主要滿足大量純電動汽車升級換代以及家庭第二輛用車的需要,威旺307EV將主要運用于快遞物流、郵政、短途客運等小商務型用車領域。未來還將適時導入目前處于研發階段的A00級純電動轎車產品。
對于萊西,該項目的落地可為當地3000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對于北汽新能源,萊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意味著它踏出了京外產能戰略布局的第一步。
而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發中心的建立則成為其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此番北汽新能源走向海外、進軍硅谷并非單槍匹馬,而是聯合動力電池和車聯網領域的領先企業一起,合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
作為北汽新能源的長期合作伙伴,國軒高科、華東汽電將共同出資,與北汽新能源探索新的跨界合作機會,推動各自的高度發展。其中,國軒高科將憑借其在電池材料、電芯技術和電池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協助北汽新能源實現電動汽車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整合。
華東汽電則將利用自身在汽車電子零部件、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等領域的前瞻技術,助力北汽新能源提升整車的智能化和電動化水平。
回到國內,依托北汽新能源萊西生產基地項目,北汽集團和萊西市將打造國內第一家集整車生產銷售和電池、電機、電控等零配件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爭取到2020年園區總投資達到100億元以上,汽車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北汽新能源多家配套企業也即將入駐園區,今年上半年開始,北京海納川將組織至少4家汽車零部件公司入園;青島特銳德也將帶來集中式網絡充電設施、智能充電樁等充電服務智能設備;國軒高科將與北汽新能源合作,分5期投入30億元,在此建立一家5億安時、產值200億元的動力電池公司。
北汽新能源電動車今年3月在青島正式上市,目前已經實現銷量786輛,占青島新能源汽車私人市場70%的份額。
至于為何選擇萊西建廠,鄭剛表示,“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青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的起點,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核心區。選址青島、萊西,核心價值在于其市場基礎大、產業基礎好,以及全國布局位置重要性。”
當然,北汽新能源第一個外埠生產基地落子萊西,還有兩個很現實的原因。首先,山東低速車市場繁榮,已經培育了一批電動車的消費者,北汽新能源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滿足這個市場對低速電動車升級的需求。另外,青島是全國唯一一個承諾在2020年之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不退坡的城市。
目前凡是有地方補貼政策出臺的城市,北汽新能源幾乎都有了自己的渠道、網絡和服務體系,但并不是簡單賣車,按照鄭剛的說法,是作為城市系統運營服務商,從規劃到充電系統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到車輛的銷售服務、售后運營等幾個業務系統齊頭并進,用一個產業鏈條去突破一個城市,集團化航母式作戰。
而為何在硅谷設立研發中心,鄭剛表示,因為這里是引領科技行業發展趨勢的風向標。北汽新能源海外研發中心落戶硅谷,無疑為北汽新能源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自主研發基地和全球最佳資源的整合平臺。
他認為,未來,在吸收引進當地優質研發資源和人才、進行關鍵與核心技術的開發過程中,北汽新能源自身的研發能力、科技實力和人才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北汽新能源目前已在國內擁有在京8大高校、國家級科研院所的優勢技術資源以及富士康、龐大、特銳德產業鏈合作伙伴的產業實力支持。通過硅谷研究院的成立,將進一步整合AZARI、美國ATIEVA、意大利CECOMP、德國西門子、韓國SK等合作伙伴的的技術資源,從而實現技術、服務和商業運營模式的不斷創新。
鄭剛認為,此次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北汽新能源和中國汽車產業從大變強、積極進入國際市場、融入全球產業格局的良好契機,將有助于實現北汽新能源“全球化”戰略目標中“研發陣地的全球化”和“最佳零部件與合作伙伴的全球化”,進而為“市場與服務的全球化”奠定基礎、提供保障。
而作為北汽新能源開拓開外市場的先行一著,今年年初,北汽新能源已與美國高科技純電動汽車設計公司Atieva公司簽訂了股權認購協議,成為后者的第一大股東,并取得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套研究技術。
目前,北汽新能源與Atieva聯合開展的高性能電動汽車設計研發工作正在硅谷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新車型預計將在明年北京車展期間亮相。另外,除硅谷研究院之外,北汽新能源已在德國亞琛籌備德國研發中心。
按照北汽新能源的中期目標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能必須50萬輛以上,2020年年產量25萬輛以上,2025年產量達到40萬-50萬輛。鄭剛認為他們的自信源于對自身資源和能力的評估,以及對國家政策、市場走勢的判斷。
首先,市場走勢。他判斷,未來5到8年的時間,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70%以上,“這大概會重復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汽車行業高速增長的態勢,凡是有理想有作為的企業都必須抓住這個市場。”
其次,產業政策。他認為國家支持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戰略不會改變,繼現有財政補貼政策之后,還會出臺市場化的新能源支持政策。
其三,對于自身的判斷。鄭剛說,“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機會,唯一的戰略窗口就是新能源汽車。此時不抓就貽誤了歷史給我們的最好機會。”
萊西基地建成投產是北汽集團全國新能源產業布局的第一步成果。北汽新能源還將利用北汽集團自主品牌在全國的12個制造基地,有效盤活存量制造資源,打造輕資產重共享的制造模式。目前除了北京、萊西,株洲、增城、鎮江、黃驊、重慶等新能源基地也陸續投入或計劃投入改造和建設。
2015年上半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行者,北汽新能源今年1-6月銷量為6223輛,占全國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份額的23.1%,在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榜上獨占鰲頭,并高居全球純電動銷量第六名。
北汽新能源通過打造“2、3、4”(續航里程)、“高、中、低”(級別)、“大、中、小”(車體大小)完整新能源汽車產品組合,給消費者更豐富的選擇余地。
而“衛藍眾享A+計劃”的推出,讓新能源車企從過去單一的B2C模式邁向了B+2C的 產業鏈生態圈轉型。通過合力共贏的方式,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完成充電樁建設7000余個,其中包含1600余個公共充電設施,為新能源車主的用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鄭剛認為,北汽新能源將成為北汽集團殺入國際市場與國際列強競爭的一艘快艇。他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向往,“我們希望新一代中國國民車能夠誕生在北汽,誕生在我們手里,如果在退休之前能夠出一個千萬輛級別的平臺,我們這一輩子死也瞑目了。”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涂彥平)
8月21日,鄭剛赴美國參加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首個海外研究中心——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儀式。
此前一天,這位北汽新能源總經理剛剛參加完距離青島市區大概120公里車程的北汽新能源萊西基地總裝車間竣工暨首批純電動汽車交付儀式。
在硅谷,鄭剛自豪表示,這是北汽新能源全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里程碑,為其成為中國甚至國際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者,提供了重要技術、人才資源支持。
在萊西,盡管廠房里新鮮的油漆味還沒有散發殆盡,工廠外施工翻出的土壤還沒來得及平整,但人們臉上的喜悅隱藏不住。
北汽新能源于2013年12月跟萊西簽訂合作協議,在此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一二期總投資約50億元,力爭2020年達到年產能20萬輛。
其中一期完成總裝、涂裝及焊裝三大工藝的車間建設、設備采購、安裝調試,并形成5萬輛生產能力(截至今年年底)。二期工程擬增加沖壓工藝,形成完整的汽車生產四大工藝,產能將達每年15萬輛。
今年計劃投產的兩款產品分別為E150EV和威旺307EV兩款車型。它們是北汽新能源最成熟且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兩款產品,E150EV將主要滿足大量純電動汽車升級換代以及家庭第二輛用車的需要,威旺307EV將主要運用于快遞物流、郵政、短途客運等小商務型用車領域。未來還將適時導入目前處于研發階段的A00級純電動轎車產品。
對于萊西,該項目的落地可為當地3000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對于北汽新能源,萊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意味著它踏出了京外產能戰略布局的第一步。
而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發中心的建立則成為其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此番北汽新能源走向海外、進軍硅谷并非單槍匹馬,而是聯合動力電池和車聯網領域的領先企業一起,合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
作為北汽新能源的長期合作伙伴,國軒高科、華東汽電將共同出資,與北汽新能源探索新的跨界合作機會,推動各自的高度發展。其中,國軒高科將憑借其在電池材料、電芯技術和電池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協助北汽新能源實現電動汽車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整合。
華東汽電則將利用自身在汽車電子零部件、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等領域的前瞻技術,助力北汽新能源提升整車的智能化和電動化水平。
回到國內,依托北汽新能源萊西生產基地項目,北汽集團和萊西市將打造國內第一家集整車生產銷售和電池、電機、電控等零配件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爭取到2020年園區總投資達到100億元以上,汽車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北汽新能源多家配套企業也即將入駐園區,今年上半年開始,北京海納川將組織至少4家汽車零部件公司入園;青島特銳德也將帶來集中式網絡充電設施、智能充電樁等充電服務智能設備;國軒高科將與北汽新能源合作,分5期投入30億元,在此建立一家5億安時、產值200億元的動力電池公司。
北汽新能源電動車今年3月在青島正式上市,目前已經實現銷量786輛,占青島新能源汽車私人市場70%的份額。
至于為何選擇萊西建廠,鄭剛表示,“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青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北航線的起點,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核心區。選址青島、萊西,核心價值在于其市場基礎大、產業基礎好,以及全國布局位置重要性。”
當然,北汽新能源第一個外埠生產基地落子萊西,還有兩個很現實的原因。首先,山東低速車市場繁榮,已經培育了一批電動車的消費者,北汽新能源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滿足這個市場對低速電動車升級的需求。另外,青島是全國唯一一個承諾在2020年之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不退坡的城市。
目前凡是有地方補貼政策出臺的城市,北汽新能源幾乎都有了自己的渠道、網絡和服務體系,但并不是簡單賣車,按照鄭剛的說法,是作為城市系統運營服務商,從規劃到充電系統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到車輛的銷售服務、售后運營等幾個業務系統齊頭并進,用一個產業鏈條去突破一個城市,集團化航母式作戰。
而為何在硅谷設立研發中心,鄭剛表示,因為這里是引領科技行業發展趨勢的風向標。北汽新能源海外研發中心落戶硅谷,無疑為北汽新能源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自主研發基地和全球最佳資源的整合平臺。
他認為,未來,在吸收引進當地優質研發資源和人才、進行關鍵與核心技術的開發過程中,北汽新能源自身的研發能力、科技實力和人才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北汽新能源目前已在國內擁有在京8大高校、國家級科研院所的優勢技術資源以及富士康、龐大、特銳德產業鏈合作伙伴的產業實力支持。通過硅谷研究院的成立,將進一步整合AZARI、美國ATIEVA、意大利CECOMP、德國西門子、韓國SK等合作伙伴的的技術資源,從而實現技術、服務和商業運營模式的不斷創新。
鄭剛認為,此次北汽新能源硅谷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北汽新能源和中國汽車產業從大變強、積極進入國際市場、融入全球產業格局的良好契機,將有助于實現北汽新能源“全球化”戰略目標中“研發陣地的全球化”和“最佳零部件與合作伙伴的全球化”,進而為“市場與服務的全球化”奠定基礎、提供保障。
而作為北汽新能源開拓開外市場的先行一著,今年年初,北汽新能源已與美國高科技純電動汽車設計公司Atieva公司簽訂了股權認購協議,成為后者的第一大股東,并取得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套研究技術。
目前,北汽新能源與Atieva聯合開展的高性能電動汽車設計研發工作正在硅谷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新車型預計將在明年北京車展期間亮相。另外,除硅谷研究院之外,北汽新能源已在德國亞琛籌備德國研發中心。
按照北汽新能源的中期目標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能必須50萬輛以上,2020年年產量25萬輛以上,2025年產量達到40萬-50萬輛。鄭剛認為他們的自信源于對自身資源和能力的評估,以及對國家政策、市場走勢的判斷。
首先,市場走勢。他判斷,未來5到8年的時間,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70%以上,“這大概會重復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汽車行業高速增長的態勢,凡是有理想有作為的企業都必須抓住這個市場。”
其次,產業政策。他認為國家支持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戰略不會改變,繼現有財政補貼政策之后,還會出臺市場化的新能源支持政策。
其三,對于自身的判斷。鄭剛說,“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機會,唯一的戰略窗口就是新能源汽車。此時不抓就貽誤了歷史給我們的最好機會。”
萊西基地建成投產是北汽集團全國新能源產業布局的第一步成果。北汽新能源還將利用北汽集團自主品牌在全國的12個制造基地,有效盤活存量制造資源,打造輕資產重共享的制造模式。目前除了北京、萊西,株洲、增城、鎮江、黃驊、重慶等新能源基地也陸續投入或計劃投入改造和建設。
2015年上半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行者,北汽新能源今年1-6月銷量為6223輛,占全國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份額的23.1%,在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榜上獨占鰲頭,并高居全球純電動銷量第六名。
北汽新能源通過打造“2、3、4”(續航里程)、“高、中、低”(級別)、“大、中、小”(車體大小)完整新能源汽車產品組合,給消費者更豐富的選擇余地。
而“衛藍眾享A+計劃”的推出,讓新能源車企從過去單一的B2C模式邁向了B+2C的 產業鏈生態圈轉型。通過合力共贏的方式,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完成充電樁建設7000余個,其中包含1600余個公共充電設施,為新能源車主的用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鄭剛認為,北汽新能源將成為北汽集團殺入國際市場與國際列強競爭的一艘快艇。他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向往,“我們希望新一代中國國民車能夠誕生在北汽,誕生在我們手里,如果在退休之前能夠出一個千萬輛級別的平臺,我們這一輩子死也瞑目了。”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涂彥平)